河北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
2024-07-29
1128
01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
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遴选一批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培训机构,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各市、雄安新区培训机构全覆盖。
指导省内培训机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新职业培训教程为基础,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
落实认定继续教育学时、专业技术职称、扶持激励、培训补贴等政策。
在项目实施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
02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
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
全面落实数字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积极选用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依托互联网平台共享国家数字培训资源。
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等,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依托龙头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03实施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
加大对数字人才倾斜力度,
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
支持一批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
组织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回国服务,并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提供咨询、推介和科技成果提供评价、开发、转让等服务。
依托现有资源,加强河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各市、雄安新区全覆盖,每3年开展1次效果评估。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通过河北省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骨干平台,在重点支持范围内设置数字领域项目类别,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倾斜支持。
推进引才引智工作,每年遴选数字领域人才参加河北省优秀专家出国培训交流,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
04实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行动
鼓励数字经济创业载体、创业学院,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链条;加大数字人才创业培训力度;强化创业引领服务,促进数字人才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专业投资机构,每年投成一批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硬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
对在河北省培育认定或开办的“独角兽”“科技领军”“小巨人”企业,优先帮助对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关键核心科研、技术人才培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
在创新创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服务等方面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资源供给和服务保障。
05实施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专项行动
围绕数字河北建设,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专业社会组织,鼓励发展数字经济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行业组织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展示、交流、合作平台。
依托省人才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全省数字经济人才联盟。
支持石家庄、雄安新区等地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性人才市场、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培育发展一批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数字人才流动、求职、就业提供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
06实施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
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数字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作用,利用省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高级研修项目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加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人才工程向数字领域倾斜。
鼓励重点数字产业、行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项目引进数字领域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在设站、项目资助方面给予倾斜。
支持设站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建立信息供给互通机制,定期推送人才招聘、项目发布、技术需求等“揭榜领题”信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
07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
紧密结合数字河北建设,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设置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数字职业竞赛项目。
在河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数字领域竞赛项目,促进高水平数字人才与项目产业对接。
支持各地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吸引青年人才学习数字技术、提升数字技能、从事数字职业。
政策保障
01优化数字人才培育政策
02健全数字人才评价体系
03落实成果转化奖励政策
04完善数字人才收入分配机制
05加大数字人才培育投入
06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07强化数字人才激励引导
组织保障
加强统筹协调。
压实工作责任。
加大宣传力度。